記者在中國·邢臺第五屆綠嶺核桃文化節上獲悉,近年來,臨城縣堅持“市場選擇、政府推動”,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把薄皮核桃產業作為突破口,突出政策引領、科技創新、龍頭帶動,大力推廣“綠嶺模式”,探索以“一產”優勢發展“二產”、帶動“三產”,推進“由一進三”、“接二連三”,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,實現生態發展、綠色富民新突破。全縣薄皮核桃發展到20萬畝,占到新增綠化面積的65%,人均擁有1畝核桃林,產值近5億元,不但帶動縣內1萬多戶農民增收,而且輻射帶動了太行山十余縣發展薄皮核桃產業。
“市場+政府”助力現代農業富民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通過政府推動、培育龍頭、延長產業鏈條,把以薄皮核桃為主導的特色農業做大做強。臨城縣山區丘陵地帶土壤構成以片麻巖為主,土質偏堿,鈣質豐富,種植花生、谷子等作物產量低,收益差,而核桃售價高、市場需求量大,又非常適宜種植,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,積極對接市場,大力扶持“綠嶺”公司研發薄皮核桃新品種,改良傳統核桃品質,搶占市場份額,增加銷售收入,提升綜合效益。
在具體工作實施過程中,一是加強領導,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,制定中長期規劃,將任務分解落實到鄉鎮和部門;全縣每年整合資金上千萬元,加強水利、農田、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,一頭補苗子,一頭補深加工,對農戶進行多方位、全過程幫扶,為農業產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。二是充分發揮龍頭示范作用。大力推廣“龍頭+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,以龍頭企業示范引領,鼓勵群眾組建合作組織,共同發展薄皮核桃產業。全縣薄皮核桃合作社達到75家,種植面積500畝以上的片區達到40多個(集中連片發展12萬畝)。積極推廣“綠嶺模式”,謀劃萬畝設施農業、西部山區優質林果、西豎石城光伏扶貧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,在全縣發展“花果山”2500多畝,推進核桃、蘋果、草莓、中華壽桃、杏鮑菇等林果、蔬菜種植,一批采摘、休閑等生態富民產業初具雛形。
“科技+營銷”延伸產業鏈。臨城縣堅持用發展工業理念發展核桃產業,把工作重點向延伸產業鏈條轉移,“接二連三”做大核桃文章。突出科技引領,通過與中國農大、河北農大、河北省農科院等大專院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建成河北省唯一一家以核桃產業為研究方向的科研單位,唯一一家設在企業的省級核桃工程中心,制定全國唯一的省級核桃生產技術標準,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。引進一大批專家和技術人才,打破固有種植模式,創新“林果-畜禽-沼氣-有機肥”立體循環農業,實現核桃產業效益最大化。綠嶺公司核桃研發中心被評為2014年度河北省“巨人計劃”第二批創新團隊。積極拓寬營銷渠道,堅持線上線下O2O營銷模式,建立企業網站、組建營銷隊伍、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等方式,積極拓展網絡購銷渠道。目前,臨城薄皮核桃經營范圍已輻射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、新疆和京津等12個省市、自治區。大力支持綠嶺等企業發展核桃深加工,延伸產業鏈條,研發了精制核桃油、復合蛋白飲料、核桃肽營養品、卵磷脂核桃粉等多種新產品,延伸了產業鏈條,帶動了產品品質和附加值提高。
“生態+旅游”帶動小核桃大收益。該縣圍繞打造打造“生態健康新城、省會南花園”目標,大力發展以生態旅游為主的三產服務業,推進產業對接融合。臨城縣大力發展溝域經濟,依托全縣20萬畝薄皮核桃和西部山區166條經濟溝,深入推進綠色開發,規劃建設以“兩園”(蝎子溝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)為核心的“太行養心谷”,加快發展林果采摘、茶葉栽培、水上漂流等溝域經濟帶。同時,他們圍繞打好核桃旅游“組合拳”,將“綠”字號農業產品打造為旅游產品,大力開發核桃、根雕、石子畫等手工藝品,依托線上線下平臺做好薄皮核桃、土雞蛋、腌肉、粉條等農副產品營銷,積極發展草莓、壽桃、板栗、優質蘋果等采摘業,豐富旅游產品和旅游業態。整合核桃種植企業綠廊綠道資源,發展健康騎行游、漫步游、康體養生游和節慶文化游,建成省內唯一的42公里自行車健身廊道,結合“綠嶺”模式,更加深層挖掘失傳已久的邢瓷技藝,成功燒制出白瓷產品,并建成全國首家邢窯博物館,舉辦邢窯研討會、綠嶺核桃文化節、蝎子溝紅葉節等大型活動,使臨城縣的生態旅游富民的路子正越走越寬。(趙東來 陳修遠)